我的位置:首页>峰会资讯>资讯详情

媒体热点 —— 2016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为构筑建筑产业新生态聚力

2017-04-05 17:00 639 8

日前,由全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和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达”)联合主办的“2016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在深圳圆满落幕。

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其宗旨是站在行业、用户的角度“搭台子”,通过思想的交汇、碰撞、融合,在给与会者带来价值的同时,推动建设行业不断前行。本次峰会以“科技引领时代·共筑产业生态”为主题,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在中国最具创新意识之地召开,吸引了千余名建筑行业相关领导、嘉宾共襄盛举,其呈现出的新气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行业改革转型的如火如荼。

受关注度空前高涨。本次峰会参与人数为历届之最,嘉宾构成基本涉及建筑行业全产业链。这一方面说明峰会的影响力在逐年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新常态下,我国建筑业大融合局面正逐步形成,建筑行业上下游企业在逐步摆脱“一盘散沙”状态,开始在交流、碰撞中走向合作共赢。

议题覆盖面广。站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聚焦行业前沿及当下热点,主办方紧跟时代脉搏,不仅邀请了众多业内专家纵论行业发展大趋势,同时根据行业特点,设置了BIM发展创新论坛、中介咨询企业发展创新论坛、施工企业高层论坛、产融互促与科技创新论坛、建设职业教育创新论坛、地产发展创新论坛和大数据驱动建设行业创新论坛7个分论坛,直面行业普遍关注的议题,让更多嘉宾能从更专业、更深入的角度系统交流研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与方式多样。峰会表现形式丰富,既有传统的嘉宾演讲、专家答疑、圆桌对话环节,又有媒体访问、现场参观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会议现场,主办方利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使台上与台下实现了实时交流、互动,让每一位嘉宾都成为了会议的主角,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了会议的创新性、融合性和平等性。没有到现场的人员也可以通过视频和图文直播关注峰会的动向。

成果显著。当前,建筑业改革转型正进入深水区,峰会为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精英和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层对话的平台,使各方增进联系、加深了解,对推动中国建设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专家对宏观形势的解析,嘉宾们增强了对行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答疑,嘉宾们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BIM、大数据等科技力量在推进建筑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各个专项议题的挖掘,嘉宾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困惑迎刃而解,为行业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如广联达董事长刁志中所说,主办方搭建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这一平台,就是期望面对转型发展挑战,能够通过互相交流,寻找到解决变革困境的钥匙,打破桎梏、开放融合,使行业企业踏上转型通途,迎接充满激情的未来。通过此次峰会可以感受到,中国建筑产业新生态正在形成,而在这一过程中,行业发展仍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全行业只有抱成一团、众志成城,才能在改革转型中取得新的跨越式发展。


新未来 行业转型面临新的机遇

作为中国建设行业的重要会议之一,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关注的焦点议题往往都预示着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本次峰会上,嘉宾们对于当前国家宏观形势和建筑业发展趋势等热点话题的探讨,为行业企业未来一个时期内的转型发展拨开了迷雾。


新时期行业发展机遇凸显

宏观经济稳中有升。建筑业未来发展形势如何?这是行业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形势的判断,决定着企业未来的行动方向、发展航向,也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介绍说,虽然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今年保持6.5%的增速问题不大。短期来看,在供给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仍在合理区间;在需求端,投资稳中有升。今年1~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约20%,远高于去年的15%,这对建筑业是重大利好。

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2016年,以铁路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大潮已拉开序幕。与此同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多个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陆续获批,也将给建筑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建筑业企业以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思路已被业内广泛认可。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步入正轨。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确定在沈阳、哈尔滨等10个城市试点。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今年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的工作任务。基于此,不少大型建筑企业已开始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领域展开布局。


行业转型走向十字路口

在新常态下,过去凭借要素投入、高强度大规模投资拉动、低水平竞争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当前,旧的发展动力减弱了、新的发展动力正在孕育中,增长动力的顺利转换还面临较大挑战,建筑业转型面临关键选择时期。

建筑市场发生变化。过去,多数建筑企业的资源都集中在一线城市,而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企业的发展重心必然向二三四线城市甚至向新农村建设转移。企业必须跟随国家建设步伐,调整自身经营战略,适应新市场环境的要求,才能取得持续发展。

建筑产品需求发生变化。过去几十年,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不仅是建筑行业的“圣杯”,更是各地必须投资建设的“地标”,而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后,城市建设必然将朝着更合理、更舒适、更宜居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将逐步走向前台。

建设标准发生变化。自2015年以来,工程质量、安全开始逐步取代建设速度、建设规模,成为行业内外普遍关注的话题,这说明粗放型发展时代“重速度、重成本、轻质量”的标准开始被“重质量、重安全、重品质”的新标准所取代。在新时期,人们对于建筑安全性、实用性和建设方式的精细化要求将越来越高。对于建筑业企业而言,拥抱新变化,加大工程建设科技投入,用诚信、品质开拓市场的时代已经来临。

站在建筑产业新生态逐渐成型的十字路口,行业企业要摒弃粗放型发展模式,只有积极拥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以技术为支撑,实现全面转型,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勇立潮头。


新契机 以BIM技术建立转型支点

对于建筑业企业而言,BIM无疑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中最熟悉也是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会上,嘉宾们认为,BIM技术和CAD一样,未来将成为行业人士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一个进入建筑业的最低门槛。同时,它也将是建筑业企业融入互联网时代、取得转型成功最便捷的路径。

目前,建筑业BIM应用总体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有不少企业尚不知BIM为何物,而较早涉足BIM的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BIM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入到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业务、不同岗位,并开始与项目管理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逐步进入深度应用阶段,呈现出“BIM+”的特点。“BIM+”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以BIM技术为核心,保证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各参与方之间的协作配合,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共享资源,有效避免由于数据流不通畅带来的重复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二是以BIM技术为核心,保证不同应用软件之间能够基于统一的模型和标准进行高效互用,提高模型利用率,发挥更大价值。三是以BIM技术为核心,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应用等先进信息化技术,形成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决策的立体化信息体系。

对施工企业而言,BIM带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层级的应用上:岗位应用、项目级应用和企业级应用。BIM可以解决建筑全生命周期一系列问题,施工阶段是BIM应用真正的核心。因此,对于刚开始接触BIM的企业来说,确保落地是第一要务。一要做好使BIM助力企业信息化的整体策略,核心问题是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做到从上至下规划、从下至上实现。二是建立基于BIM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架构。BIM解决的是建造过程的二三维自由转换的空间问题、云技术解决的是时间空间不对称问题,最终根据使用者的场景呈现在PC端、移动等合适的终端上。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数据的收集。建议企业可以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建立架构,最终使数据上传到云端。三是建立基于BIM的企业多级协同管控方案。推行BIM 是企业从上到下所有人的事。通过“云+端”的应用模式,执行层利用智能端在高效实施,同步信息;管理层通过云技术进行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决策层根据大数据依托分析项目信息,指导决策,实现集约化经营。这种基于网络的多方协同应用方式可与BIM技术集成应用,形成优势互补。

企业在BIM应用过程中,必然面临以下难题:一是应用决策难,在刚引进BIM时,往往要面对上百种软件,选择哪一款软件是个难题。目前,没有任何一款软件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二是快速创建模型难,这是初次进行BIM应用的企业觉得最难的一个环节。三是跨阶段应用难。建筑业业务碎片化的特征,使数据繁复庞杂的BIM应用大多集中在一个领域,难以向下游传递,无法集成应用。四是应用成本高,不管是软硬件购买还是BIM人才的培养都是不小的投入。

所以,BIM应用的“轻量化”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趋势。针对目前BIM软件多为大而全的重量级应用、价格昂贵、只有一些重大的复杂项目才有实力采购应用的现状,广联达对其BIM产品和服务进行重新定位,对大而全的重量级应用做减法,针对施工阶段各重点环节开发BIM应用软件,可为用户提供易于操作的简便应用程序,让BIM应用过程更加快速、轻松、高效,让企业在系统性的BIM应用落地方案下有节奏地推进,开启了BIM轻量化应用的新时代。


新模式 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在新常态下,建筑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管理创新等要求,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无疑将为建筑业的改革创新带来新的内涵。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今后,建筑业的创新发展必将以产业互联网为支撑,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管理革新,以互联化、集成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带动企业与人员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建造过程、运营过程、建筑产品三方面的升级。

一是“互联网+”将促进行业监管和服务水平提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构建行业服务平台,使行业主管部门不仅可以实现政务处理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而且可以更高效地积累和形成行业大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为监管和服务提供决策依据、构建良好市场秩序,为政策优化提供支撑。同时,提升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发挥资源的价值,实现行业主管部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是“互联网+”将驱动企业管理变革与升级。互联网使企业管理的广度、深度、精度和速度不断得到提升,重塑企业的组织,打破企业边界和区域边界的限制,提升企业资源配置能力,加大管理跨度、缩短管理半径,切实提高决策分析和风险管控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经营集约化和项目管理精益化,驱动企业管理升级。

三是“互联网+”将促进生产方式变革与技术水平提升。通过BIM、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建筑工业化的有效融合,实现数字化生产加工、装配式施工,可确保建筑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控制工程成本、落实环境保护,实现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升级与变革。

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新技术,更是新思维、新模式。在新常态下,建筑施工行业更需要深度结合互联网应用,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建立起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6)互联网应用与发展》所作的调查显示,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52.69%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应用对企业极为重要,45.02%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可整合上下游产业链、重构产业生态,43.29%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可促进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42.92%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可改造业务各流程环节,38.36%的受访者认为通过互联网实现跨界融合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这表明,绝大部分受访者对建筑业与互联网融合抱有积极肯定的态度。

在此基础上,传统建筑施工企业最直接的转型方向在哪里?一是数字化、二是专业化、三是平台化。数字化是指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将建筑和整个建造过程虚拟化,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各种模拟分析,这将产生无限的价值。专业化是指精益建造,这需要基于大数据的集成管理作为支撑,当前我们说的工厂化生产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平台化的核心是共享经济,包括设备、人才等资源的共享。

目前,多数企业已在部署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架构和业务体系,而广联达等专业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也已建立成熟的服务网络,在未来的建筑施工领域,相信“互联网+”的影响力将无远弗届。


来源:中国建设报半月谈